传家宝

我出生在江汉平原的一个农村家庭,母亲是一个贫穷落后的中国妇女,父亲是一个手艺人。在70年代,为了让我们兄妹三个吃饱穿暖,他们一生历经了千辛万苦。父母虽然没有什么文化,但在教育我们兄弟姐妹上,却用行动告诉我们,要做一个崇德向善、勤俭节约、乐善好施之人,正是他们的言传身教,为我扣好了人生的第一粒扣子。

  与人为善,心地善良。记得小时候,我们家前面有一个院落,长着三棵红枣树。每到成熟季节,一串串的红枣挂满枝头,沉甸甸的,很诱人。凡是进我家的客人,父母都会拿起竹竿,打两竿子红枣让他们尝尝。左邻右舍想用红枣做药引子,父母也是慷慨相送。

  不过也招来几个馋小子。一个月夜,我洗完澡正准备睡觉,忽然听到院里有声响,就透过窗户向外看去,发现枣树上有人在偷摘红枣。我刚要喊叫,母亲赶紧过来捂住我的嘴,将我拉到另一个房间,小声说:“别喊,摘几颗枣没啥,要是你一喊,一惊吓,他从树上摔下来就出事了。”就这样,我眼睁睁地看着他摘满一小袋红枣,从树上溜下来,见院里没什么动静,就连蹦带跳地吹着口哨走了,对此我有些不甘心。

  乐善好施,提供方便。小时候,我家住在镇街道中心,对面就是供销社。每逢早上赶集,家里经常会有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人出入;诸如找个瓶瓶罐罐、一根绳、一只袋子等,还有的借箩筐、扁担、雨具之类;那时候,供销社卖的煤油、酱油、醋、食盐、食糖等,大多是散装的,买者需要有个东西来装;或者是刮风下雨,也需要把伞或雨披什么的,他们就会就近来到我家。只要开口,母亲总是有求必应,而这些东西都是母亲事先准备好的;家里每天备了好几壶凉白开、茶杯和凳子,让路过之人歇歇脚解解渴,并且还腾出一间空房让他们寄存一些拿不完的东西,母亲总是乐意帮助且不厌其烦。

崇德向善,做事坦诚。我父亲手艺学成后,他平时种庄稼,早上赶集就开门打铁,挣几个油盐钱。那时农业耕作还是传统模式,生产和生活用具基本都是手工制作。父亲的手艺是我们那里远近闻名的,打出来的各种农具既省力,又经久耐用。所以不管是本村的,还是邻村的村民,都喜欢到我父亲的铁匠铺打各种农具。有时候别人家的农具坏掉了,拿来让我父亲修一修,父亲从不收钱。父亲说,举手之劳,还要什么钱,所以说我父亲每天都有忙不完的活。有的老乡当时因为手头紧,他总是先让人家拿回家用,从不难为人家。父亲就是这样一个人,遇到有难处的人就帮一把,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,现在快80岁的老父亲还是这个心态。

勤俭节约,培育家风。改革开放前,母亲参加公社劳动总是吃苦在前,她白天干农活,晚上见缝插针在家养少许猪、兔子,赚点钱补贴家用。进入新时代,我们生活宽松了,母亲叮嘱我们不要忘本,时刻提醒我们“奢侈浪费就可耻,勤俭节约是美德。”母亲晚年积劳成疾,临终前一再嘱咐我们,我们家虽不富裕,没有多少存款,但不欠外债,还用时髦的话告诫我们:在家吃饭提倡光盘行动。

以勤养志,以俭养德。如今,我时刻铭记父母亲为人处世的准则,常思贪欲之害,常怀律己之心,堂堂正正做人,踏踏实实做事,也将此作为“传家宝”,伴我一生,代代相传。


/div>
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:2024/01/16 09:43:16